前段时间一位传统行业的外贸人刚参加完纽约展会,在纽约发来的消息。 “ 我这次展会结束完 有拜访了几个我的客户的竞争对手 也都是在卖场里面看到他们的牌子 我直接找过去的,那其中一家 我去的时候有把我们最有价格优势的样品和价格报给他 负责人是VP sourcing ,当时也来了我的摊位,也有给我了一个项目目标价 说我确认完就订单直接在我回来之前发我,但是几天过去了也还没有收到她邮件,我给她看了我常规老客户的产品,也报给他价格了,当时她非常激动说 她就要找这样的供应商,后面马上来我摊位,也把我常做的几款价格记下来了。 另外一个我今天过去,直接刚好碰到了VP,本来身上带的是我上面这个客人,我在卖场里面的买的他们样品,我show了这个给接待我的VP,然后直接价格给了之后,把我带到大老板办公室里面了,大老板问了我现在做哪个客户,一年销售额多少,我也大概都说了,我离开没多久,就收到他们邮件了,内容请看” 我们也重点围绕2个地方分析: 1,争议最大的问题是美国客户能不能直接找老客户的竞争对手做海外拜访。
2,海外拜访的客户该如何推进。
针对第一个问题,很多人的看法是美国买家之间都是相互通气的,彼此都非常熟悉,如果直接找竞争对手,老客户可能很快得知消息从而失去老客户订单,得不偿失。
我的看法是:生意的选择是双向的,不同的市场环境,经济形势下可以有一些变通的方法。客户同样是有选择权,可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如果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服务这些传统大客户的能力很突出,是一种突破的方法,我是赞成的。况且展会后的主动拜访,意义非凡。
另一个更重要的是:客户之间如果是竞争对手,必然在产品、市场、服务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性,如果主动的去碰一碰,正好弥补了老客户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反倒是增加了自己的订单可能性,且不会伤害现有客户,最重要的是对客户市场的理解更深入了。毕竟一直停留在原有的订单思维里很容易受限。 最后一个原因是:经济低迷时期,也是并购与收购最频繁的时期,优质资产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竞争力,有个别老客户经营不善,可能濒临被并购,收购的风险,去尝试一下联系新的客户,了解实地的市场行情,也能规避一下风险。这些风险是能提前发现一些端倪的。 从邮件来看,这个客户是非常欢迎新的供应商合作机会的。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问题,该如何推进海外拜访的客户,很多人总结出客户开发的关键问题,一是找到Mr Key, 二是把自己的公司和产品推荐出去,只要价格合适,就能达成合作,且很多开发的重心是放在寻找Mr key上,在这个案例里,以海外拜访的形式找到了VP sourcing并见到了大老板,是很好地做好了开发的前期工作。 当时的问题在于,第一个客户没有及时对报价做出邮件回复,和预期的反应有点不同,导致不知道这次拜访的预期作用及后续跟踪。 我想起著名影星李连杰初闯美国的时候,主动找到美国电影公司寻求合作,这家公司老板约好10点见面,硬生生的让李连杰等了一个小时才到,并且也只是简单的寒暄了几句。 李连杰后来红了以后,和这个老板成了很好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让他等了一个小时,老板说:这就是我们的风格,在等待中,让有求者变得焦虑,自我怀疑,从而能谈个好价钱。 1,任何事情上,大多数美国人对于主动拜访,会有一段时期的冷遇期,无论拜访者是兴奋、激动会慢慢的变为焦虑,从而在实际的谈判中谈出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这是一种商务习惯。 2,传统行业从海外拜访的破冰之旅,到实际的订单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美国客户习惯性的会考察供应商当前合作客户的类型、实力从而判断供应商的生产水平、质量和市场水平,在对供应商的客户及基本的资质、认证和准入条件有基本的了解以后,会开始来回打样,会有试单来检验当地市场反馈及预估销售能力,自己的库存能力等,再回到合作的价格、付款方式、交期等,整个流程下来短则半年,多则1-2年。 我想起前段时间abiztime询盘上的一个美国采购亚克力板的案例了,这个客户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他们的产品,另外一个外贸人在几个月以后反馈给我的消息是:邮件跟踪了接近2个多月,客户让我报价,准备样品。他同样说,自己看客户的产品用了整整2天时间,我认为他是了解美国客户的,对他们的开发需要一种韧性。他们更希望主导谈判的节奏,任何时候,如果客户需要了解任何信息,只要及时和专业的给出了回复,这个订单也就不远了。 所以我对于这次拜访的建议是:客户比较感兴趣,但项目很大,客户需要和现有供应商进行对比,就当做一次初步的接洽,做好长期开发的心理准备,但比开发信的效果要好很多。
|